本益比-pe guide

本益比是什麼?一篇搞懂股票「便宜不便宜」的祕密

“想像你開一間鹹酥雞攤,今天花 100 萬買下一家店面的經營權,如果每年淨賺 10 萬,代表 10 年就能把本金賺回來。股票市場裡的「本益比(P/E Ratio)」概念幾乎一模一樣——它告訴你買下一家公司股票後,大概要花多久才回本。”

換句話說,本益比越低,理論上越快回本;越高,回本時間就拉長。不過,事情沒有那麼簡單,因為「賺錢」這件事本身就一直在變動,本文就用最白話、最好消化的方式,帶你一次搞懂本益比的眉眉角角。

本益比到底怎麼算?

公式超簡單,只有兩個元素:

本益比 = 現在股價 ÷ 每股盈餘(EPS)

    • 股價(Price):今天市場願意用多少錢跟你買一股。
    • EPS(Earnings Per Share):公司一年淨賺的錢,平均到「每一股」身上。

Step by Step 小示範

  1. 找到今天的股價:假設是 50 元。
  2. 查到過去一年 EPS:假設是 5 元。
  3. 套公式:50 ÷ 5 = 10,代表 10 年回本。

想更精準?可以把 EPS 換成「未來一年預估 EPS」,例如分析師認為明年能賺 8 元,那麼 50 ÷ 8 = 6.25,本益比瞬間降到 6.25 倍,回本時間也大幅縮短。

小提醒:免費股市 App 通常只秀「歷史本益比」,如果你想看「預估本益比」,就得翻研究報告或法人預測,甚至自己動手做模型。

用台積電當例子:回本要多久?

假設台積電(2330)今天股價 600 元,市場對 EPS 有三種想像:

情境EPS本益比回本時間
保守25 元24 倍24 年
基準30 元20 倍20 年
樂觀40 元15 倍15 年

從表格就能發現,EPS 多 1 元,本益比就可能差一大截。這也是為什麼外資一句「下修 EPS」就能讓股價跳水——因為市場突然意識到「原來要更久才能回本」。

如果你相信台積電長線仍能維持高成長,20 倍甚至 25 倍也許不算貴;但若你覺得半導體景氣要進入寒冬,那麼 15 倍可能才是安全邊際。

歷史 vs. 預估:兩種本益比誰好用?

指標用到的 EPS優點缺點適用時機
歷史本益比過去 12 個月數字已發生,最客觀只能看後照鏡,對未來無感判斷公司過去獲利體質、跟同業做靜態比較
預估本益比下一季/下一年提前反映成長或衰退依賴預測,容易被情緒影響想知道市場「現在」對未來的期待高低

懶人心得:先看歷史確定「地基」穩不穩,再看預估確認「上層建築」會蓋多高,兩個都要看才完整。

多少倍才算「便宜」?

  • 台股十年平均:約 10~15 倍。
  • 景氣循環股(鋼鐵、水泥、航運):低於 10 倍才算安全,因為獲利起伏大。
  • 金融股:穩定配息,8~12 倍算合理。
  • 成長科技股(AI、電動車):動輒 30 倍以上,但背後靠的是高速成長的故事,只要成長踩煞車,本益比就可能「一秒蒸發」。

此外,利率環境也很關鍵:

  • 低利率時代:市場願意給更高本益比(錢沒地方去)。
  • 高利率時代:債券殖利率變香,股市估值自然被壓縮。

本益比失靈的三種情況

  1. 公司虧損或 EPS 為 0
    分母是負數或零,計算直接 GG,這時候通常改看「市銷率(P/S)」或「市淨率(P/B)」。
  2. 獲利大起大落
    今年 EPS 3、明年 30,平均值會嚴重失真,本益比失去意義。
  3. 跨產業硬比較
    餐飲 15 倍 vs. 半導體 15 倍,看似一樣,其實風險、資本支出完全不同,硬比只會誤導自己。

聰明使用本益比的三個小撇步

  1. 搭配成長率看 PEG
    PEG=本益比 ÷ EPS 成長率,數字越低代表「估值便宜又成長快」,比單看本益比更立體。
  2. 觀察同業區間
    先拉出產業平均本益比範圍,再看目標公司是落在高標還是低標,高於平均要能找到「它為何更厲害」的理由。
  3. 結合技術面
    本益比給的是「價值區間」,技術線圖給的是「進出場時機」。兩者合併,能避免你「便宜買更便宜」的悲劇。

本益比只是指南針,別把它當 GPS

把本益比想成出門遠足時的指南針——方向感很重要,但你還是得看地形(產業)、天氣(總體經濟)、甚至帶點乾糧(現金流)以防萬一。

下一次朋友問你「這支股票到底貴不貴?」不妨拿出本益比這把尺,再加上一點產業洞察和市場情緒,你就能聊得像個行家!

快速公式複習:

    1. 本益比(P/E)= 股價 ÷ EPS
    2. 本益比 = 回本年數

祝你投資順利、獲利滿滿,早日財富自由!